自從購入徐峰老師的《軟件需求最佳實踐》以來,斷斷續續看了差不多有3個月,期間一直在負責一個項目的需求和架構,在需求上從零開始使用了SERU框架,現在項目第一次迭代趨于結束,對于SERU框架也有了一點或多或少的認識。
說起來接觸這本書多多少少是因為另一本溫昱老師的《一線架構師實踐指南》的影響(準確說是直接通過購書網站的相關書籍鏈接過來的),兩本書都有很強的方法論味道。溫老師的書還是有些吝嗇筆墨,讀完之后會讓人覺得每一處都講了要如何做,但是在真正去做的時候卻還是發現有點無從下手。相比起來,這本徐老師的軟件需求做得很是到位,做為一本指導“實踐”的書,不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論,而且對每個環節也做了仔細的闡述,既有宏觀架構,又有細節描述,可謂是軟件需求上的cookbook。在項目開始的時候甚至都沒有完整的讀過一遍全書就開始按照書中所述開始需求定義、細化,做到哪里就讀到哪里,這樣魯莽的行動導致的結果竟然還算得上不錯。
?
由于項目性質屬于預研類,所以直接從客戶那里能獲取的需求屈指可數,同行業甚至都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這樣的需求做起來即是無比輕松,同時也可以是壓力山大。由于沒有客戶方壓力,所以需求也就無所謂對錯,同時也由于沒有客戶方,需求捕獲變得異常困難。總結這次項目的需求來源,有公司分管技術領導,技術專家,其他同行業產品和其他行業產品。需求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類與來源,這就造成準確捕獲異常困難——誰也不知道需求是否已經捕獲完整。所以在零散的需求定義過程草草結束后,將軟件需求的重點放在了分析和建模上,這同時也是這次項目的一次實驗,要探索一條符合公司現狀的軟件開發流程,需求作為起點,自然處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總體說來,由于應用了SERU,這次需求分析的收獲如下:
- 軟件需求分析過程清晰,包括節點和產出,都能夠從書中找到并順利應用于實踐中。
- 形成的文檔比較全面,雖然還是套用ISO,但都做了對應的修改。
- E和R的區分使得不同類型需求分析更加有的放矢,更加準確。
- 關于“用戶界面是設計“的闡述終結了公司關于要不要在需求文檔中描述用戶界面細節的爭論,決定增加交互設計文檔和用戶界面設計文檔。
在收獲同時,也有許多困惑:
- 有些應用難以歸類,說不清楚到底是一個事件還是一個報表類。
- 整個SERU實踐起來需要的時間和人員較多,對小項目來說需要做一定的修改和裁剪。
- 對于領域類的組織上,E類和R類需求有所不同,而這造成了一定的困擾。
- 實踐中,拼音的組織方式并未受到很好的效果,而且相比英文,更易造成錯誤。
總體說來,這本《需求實踐》還是具有很好的指導價值,值得一讀。
更多文章、技術交流、商務合作、聯系博主
微信掃碼或搜索:z360901061

微信掃一掃加我為好友
QQ號聯系: 360901061
您的支持是博主寫作最大的動力,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感覺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請用微信掃描下面二維碼支持博主2元、5元、10元、20元等您想捐的金額吧,狠狠點擊下面給點支持吧,站長非常感激您!手機微信長按不能支付解決辦法:請將微信支付二維碼保存到相冊,切換到微信,然后點擊微信右上角掃一掃功能,選擇支付二維碼完成支付。
【本文對您有幫助就好】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