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冒泡排序介紹
冒泡排序(英語:Bubble Sort)是一種簡單的排序算法。它重復地遍歷要排序的數列,一次比較兩個元素,如果他們的順序錯誤就把他們交換過來。遍歷數列的工作是重復地進行直到沒有再需要交換,也就是說該數列已經排序完成。這個算法的名字由來是因為越小的元素會經由交換慢慢“浮”到數列的頂端。
二、冒泡排序原理
- 比較相鄰的元素。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他們兩個。
- 對每一對相鄰元素做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尾的最后一對。這一步做完,最后的元素應該會是最大的數。
- 針對所有的元素重復以上的步驟,除了最后一個。
-
持續每次對越來越少的元素重復上面的步驟,直到沒有任何一對數字需要比較。
三、冒泡排序圖解
四、冒泡排序總結
有N個數據需要比較N-1趟
每趟比較N-i次,i表示第幾趟,例如7個數據,第四趟需要比較 7-4 = 3次
五、冒泡排序python代碼實現
def bubble_sort(numlist): # 需要排列的數據個數 N = len(numlist) # i 控制一共需要多少趟 N-1 for i in range(N-1): # j 控制每趟需要比較多少次(因為i是從0開始,所以N-i-1) for j in range(N-i-1): # 判斷j和j+1兩個位置的數據大小 if numlist[j]>numlist[j+1]: # 交換(交換的代碼有很多種寫法) temp = numlist[j] numlist[j] = numlist[j+1] numlist[j+1] = temp list = [19,2,13,8,34,25,7] print("排序前list = %s"%list) bubble_sort(list) print("排序后list = %s"%list)
運行結果為:
排序前list = [19, 2, 13, 8, 34, 25, 7]
排序后list = [2, 7, 8, 13, 19, 25, 34]
六、冒泡排序C語言代碼實現
#include// 創建一個冒泡函數,需要傳遞一個數組,和數組的長度 void bubble_sort(int array[],int arrayLength) { // i 控制一共需要循環多少趟, for (int i=0; i array[j+1]) { //交換 int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1]; array[j+1] = temp; } } } }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 函數的聲明 void bubble_sort(int array[],int arrayLength); // 創建一個數組 int numArray[] = {19,2,13,8,34,25,7}; //進行排序 bubble_sort(numArray,7); printf("打印排序后的數組是:\n"); for (int i=0; i<7; i++) { printf("%d ",numArray[i]); } return 0; }
運算結果為:
打印排序后的數組是:
2 7 8 13 19 25 34
七、冒泡排序的優化
通過上面的案例我們已經知道冒泡排序的原理和實現過程,但是在處理一些特殊數據上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對冒泡排序優化,例如:一個數組本來就是有序,1,2,3,4,5,6,7,這樣的一個數組已經是正確的順序的,我們只需要比較一趟后,發現這一趟所有的數據都沒有發生改變,就說明這已經是一個正確的順序的,后面的循環就沒必要循環下去了,這樣便能提高程序的效率,而我們只需要在冒泡排序的代碼中,判斷是否這一樣都沒發生交換即可。
python代碼實現如下:
def bubble_sort(numlist): # 需要排列的數據個數 N = len(numlist) # i 控制一共需要多少趟 N-1 for i in range(N-1): # 定義一個變量,用于記錄是否在本趟中發生了交換 isChange = 0 # j 控制每趟需要比較多少次(因為i是從0開始,所以N-i-1) for j in range(N-i-1): # 判斷j和j+1兩個位置的數據大小 if numlist[j]>numlist[j+1]: # 交換(交換的代碼有很多種寫法) temp = numlist[j] numlist[j] = numlist[j+1] numlist[j+1] = temp # 只要發生了交換,我們就改變isChange的值為1 isChange = 1 # 只要isChange =0說明已經是正確順序了,直接break即可 if isChange == 0: break list = [19,2,13,8,34,25,7] print("排序前list = %s"%list) bubble_sort(list) print("排序后list = %s"%list)
運行結果為:
排序前list = [19, 2, 13, 8, 34, 25, 7]
排序后list = [2, 7, 8, 13, 19, 25, 34]
C語言代碼實現如下:
#include// 創建一個冒泡函數,需要傳遞一個數組,和數組的長度 void bubble_sort(int array[],int arrayLength) { // i 控制一共需要循環多少趟, for (int i=0; i array[j+1]) { //交換 int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1]; array[j+1] = temp; // 只要發生了交換,我們就改變isChange的值為1 isChange = 1; } } // 只要isChange =0說明已經是正確順序了,直接break即可 if (isChange == 0) { break; } } } int main(int argc, const char * argv[]) { // 函數的聲明 void bubble_sort(int array[],int arrayLength); // 創建一個數組 int numArray[] = {19,2,13,8,34,25,7}; //進行排序 bubble_sort(numArray,7); printf("打印排序后的數組是:\n"); for (int i=0; i<7; i++) { printf("%d ",numArray[i]); } return 0; }
運行結果為:
打印排序后的數組是:
2 7 8 13 19 25 34
八、冒泡排序的時間復雜度
最優時間復雜度:O(n) (表示遍歷一次發現沒有任何可以交換的元素,排序結束。)
最壞時間復雜度:O(n2)
九、冒泡排序算法的穩定性
冒泡排序就是把小的元素往前調或者把大的元素往后調。比較是相鄰的兩個元素比較,交換也發生在這兩個元素之間。所以,如果兩個元素相等,是不會再交換的;如果兩個相等的元素沒有相鄰,那么即使通過前面的兩兩交換把兩個相鄰起來,這時候也不會交換,所以相同元素的前后順序并沒有改變,所以冒泡排序是一種穩定排序算法。
侯哥語錄:我曾經是一個職業教育者,現在是一個自由開發者。我希望我的分享可以和更多人一起進步。分享一段我喜歡的話給大家:"我所理解的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當你還沒有能力說不得時候,就努力讓自己變得強大,擁有說不得權利。"
總結
以上所述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python算法與數據結構之冒泡排序實例詳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大家有任何疑問歡迎給我留言,小編會及時回復大家的!
更多文章、技術交流、商務合作、聯系博主
微信掃碼或搜索:z360901061

微信掃一掃加我為好友
QQ號聯系: 360901061
您的支持是博主寫作最大的動力,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感覺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請用微信掃描下面二維碼支持博主2元、5元、10元、20元等您想捐的金額吧,狠狠點擊下面給點支持吧,站長非常感激您!手機微信長按不能支付解決辦法:請將微信支付二維碼保存到相冊,切換到微信,然后點擊微信右上角掃一掃功能,選擇支付二維碼完成支付。
【本文對您有幫助就好】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