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憾ES】
在百度內部,有這樣一種說法:百度出來創業的人,大部分是ES部門的人。
ES全稱企業搜索,后改稱企業軟件事業部,百度曾投入巨大精力于其中,但終因市場限制未取得太大成就,導致其多數骨干出走,其中便包括程浩、林應明、吳世春和段暉。
因此,當2006年7月ES被百度正式裁撤之時,即使是此部門的老員工,也認為這一斷臂之舉并非錯誤。
事實上,ES的存在,本身只是百度尋找方向中的一步。2001年,尚不明確商業模式的百度按市場將團隊劃分為PS(大搜索部,即后來推出的百度獨立主頁)和ES兩個部門。
兩相比較,PS的商業模式在當時看似更不明確,但瀏覽量日益飆升。而ES看似路徑明確,卻并未取得大發展。幾乎不經意間,兩者在公司戰略中孰輕孰重就顯現出來。以至于一次公司季度會議上,時任ES部門高級技術經理的程浩當著所有員工的面質問李彥宏:“百度兩個業務,PS開會你和Eric(指徐勇)都去,而ES開會你們誰都不去,這明顯就是你們不重視!”這個尖銳的問題頓時贏來了ES部門員工的一片掌聲。李彥宏當時顯得非常尷尬,勉強解釋說:“我們不是不想參加,而是都不懂這塊業務,參加了對你們也是沒有什么幫助。”
但在當時,百度仍不敢放棄企業市場的探索,因此并不鼓勵ES的員工轉換到PS去,這也的確讓不少人郁結苦悶。除了大家經常共同出游、聊天,也逐漸達成了一個共識:互聯網創業,必須做針對普通網民的產品,而不是針對企業的產品。
于是,2002年底,程浩選擇和美國歸來的鄒勝龍前往深圳創業,林應民不久后與其會合,成為迅雷的頭一號員工。吳世春和段暉也在2003年相繼離開。
導致這一批人才流失的癥結何在?事后回顧,徐勇認為當時將人才分布于兩個部門,并不為過——對于任何一家方向不明的公司,在尋找方向時都可能付出類似代價。一個假設是:如果百度能像Google一樣設立創業獎勵基金,在內部實現對于非核心業務相關創新的激勵,結局可能更好。
但這僅為假設。李彥宏以其“專注”著稱,離開百度的員工雖與其交誼不俗,他卻無瑕做出任何天使投資。由此也不難推導,在Google行之有效的內部VC體系,在更強調專注的百度或許并不能有效運轉。本刊曾試圖就此話題與李進行探討,他也頗有興趣,但因其身在國外,未能與本刊進行面訪溝通。
【新標準】
在眾多新興起的“百度系”公司中,最早開始創業的程浩似乎已經看到了成功的曙光。他和鄒勝龍所創立的迅雷,在過去一年里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今年初實現收支平衡,2006年收入比去年漲了十多倍。更有說法稱,他們開發的高速下載軟件迅雷已經被安裝到上億臺電腦中,成為中國繼騰訊的QQ之后,用戶最多的客戶端軟件。
2002年下半年,程浩和鄒勝龍意圖創業時,看準的方向是:利用P2P技術,在分布式郵件存儲上尋找商機。
剛一開始,他們就發現這條道路并非坦途。兩人原本打算先分別在北京和硅谷拜訪VC,融資后再做產品開發。卻沒想到時值互聯網寒冬,一個月下來,雙方一無所獲,只有到鄒勝龍的家鄉深圳先開發產品。不得已之下,程浩從朋友處借了5萬元,方才湊足企業注冊資金。整整一年,兩名創始人沒有領一分工資,全公司居然只用20萬元人民幣就支撐下了2003年全年。
然而,在邊開發邊和郵件服務提供商接觸的過程中,他們卻發現這是一個毫無市場需求的產品。兩人不得不重新坐下來思考新的方向,逐一分析互聯網上的各種殺手級運用:搜索已經有百度和Google;騰迅和MSN霸占即時通訊領域;新聞和郵件為三大門戶所擅長。只有下載這個領域,雖然有Flashget等產品,但沒有形成壟斷之勢,且Flashget很長時間內沒有進行質量上的明顯提升。如果迅雷能做到足夠快,就還有機會。
此時,林應明已經來到深圳。他們又陸續招來幾個人,在一個很小的辦公室里專注于這個下載工具的開發。
2003年7月,迅雷的第一個版本出來,由于架構上的問題,速度比Flashget還慢,“我們甚至不好意思告訴朋友產品已經做出來了”,程浩說。
“10月的那段時間,有一些山窮水盡的感覺。”林應明回憶道。鄒勝龍多次去北京和上海找很多風險投資商洽談,都空手而歸。而大家在解決方式上存在分歧,產品的架構問題遲遲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多次爭吵之后,他們終于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重新架構整個系統。
這一次,他們總結了失敗的經驗,設計時每一步都討論得很詳細,每個人也做了很詳細的單元測試,整個項目甚至提前一周順利完成。
這個版本的迅雷,雖然客戶端軟件達到14兆之巨,但實現了最重要的特點:快。
這終于引來了風險投資商的目光。IDG的合伙人楊飛看過產品演示后,用幾個小時就做出了投資決定。
隨后,迅雷的團隊一方面拜訪各游戲廠商尋求合作,利用網絡游戲大肆發展的契機贏得了其首批用戶。這一年來,他們更是運用與正版CD制作商和游戲廠商聯合運營、組建社區等方式,讓迅雷進入高速發展軌道。
雖然現在表示樂觀為時過早,但迅雷內外不乏有人相信,它有望于2008年內上市。
如果這一預期成真,它對于其他百度系創業者的激勵,將不亞于百度現在在資本市場上的成就。
而且,其成功可能為中國互聯網進一步清晰一種商業模式:以QQ為代表的客戶端產品展現出了巨大的粘性和擴張潛力,但行業多數公司仍未認識到除了常見的工具條、插件與即時通訊軟件,客戶端軟件還有何種可能。迅雷證明了客戶端產品線的開闊性,也有可能繼續證明一款客戶端產品將輻射出新的盈利模式。
和迅雷思路相近,酷我也是客戶端軟件。雖然其商業模式暫不清楚,但需求明顯:在播放歌曲時,如果能夠搭配歌詞,對于普通用戶就是一個有效的增值服務。在此功能之上,酷我還能將明星新聞、音樂錄像等信息與歌曲相結合。推出不足一年,酷我已經有數十萬用戶。
也不難在百度系公司中找到共同點:雖然都是技術主導型公司,但是他們都建立了對產品的群策群力機制。吳世春認為這來自百度的經驗:這些年來,百度犯錯誤極少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建立了一個很強大的產品部門。
即便規模尚小,酷訊、抓蝦、一見等公司都成立了產品委員會:由產品部門調查和整理用戶需求,提交產品委員會審議。以酷訊為例,它現在的產品部門有8個人,由產品部、研發、項目管理部、測試、設計等各個部門的人參加,目的是讓每個細分產品都能明確指向用戶需求。迅雷甚至建立起了更完整的信息反饋機制,在內部,員工提出意見、糾錯能夠得到獎勵,對外,鼓勵用戶提出意見,甚至對相關人士每周進行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