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涉及到了攔截器(Interceptor)的概念。
接下來,我們將重點討論一下Struts2中的攔截器的內部結構和執行順序,并結合源碼進行分析。
Interceptor結構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之前我們曾經用過的一張Action LifeCycle的圖:
?? 我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invocation.invoke()。這是ActionInvocation中的方法,而ActionInvocation是Action調度者,所以這個方法具備以下2層含義:
?? 1. 如果攔截器堆棧中還有其他的Interceptor,那么invocation.invoke()將調用堆棧中下一個Interceptor的執行。
?? 2. 如果攔截器堆棧中只有Action了,那么invocation.invoke()將調用Action執行。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invocation.invoke()這個方法其實是整個攔截器框架的實現核心。基于這樣的實現機制,我們還可以得到下面2個非常重要的推論:
?? 1. 如果在攔截器中,我們不使用invocation.invoke()來完成堆棧中下一個元素的調用,而是直接返回一個字符串作為執行結果,那么整個執行將被中止。
?? 2. 我們可以以invocation.invoke()為界,將攔截器中的代碼分成2個部分,在invocation.invoke()之前的代碼,將會在Action之前被依次執行,而在invocation.invoke()之后的代碼,將會在Action之后被逆序執行。
由此,我們就可以通過invocation.invoke()作為Action代碼真正的攔截點,從而實現AOP。
Interceptor攔截類型
??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整個攔截器的核心部分是invocation.invoke()這個函數的調用位置。事實上,我們也正式根據這句代碼的調用位置,來進行攔截類型的區分的。在Struts2中,Interceptor的攔截類型,分成以下三類:
?? 1. before
before攔截,是指在攔截器中定義的代碼,它們存在于invocation.invoke()代碼執行之前。這些代碼,將依照攔截器定義的順序,順序執行。
?? 2. after
after攔截,是指在攔截器中定義的代碼,它們存在于invocation.invoke()代碼執行之后。這些代碼,將一招攔截器定義的順序,逆序執行。
Interceptor執行順序
??? Interceptor的執行順序或許是我們在整個過程中最最關心的部分。根據上面所提到的概念,我們實際上已經能夠大致明白了Interceptor的執行機理。我們來看看Struts2的Reference對Interceptor執行順序的一個形象的例子。
如果我們有一個interceptor-stack的定義如下:
Xml代碼?
<interceptor-stack name="xaStack">??
? <interceptor-ref name="thisWillRunFirstInterceptor"/>??
? <interceptor-ref name="thisWillRunNextInterceptor"/>??
? <interceptor-ref name="followedByThisInterceptor"/>??
? <interceptor-ref name="thisWillRunLastInterceptor"/>??
</interceptor-stack>??
那么,整個執行的順序大概像這樣:
?? 在這里,我稍微改了一下Struts2的Reference中的執行順序示例,使得整個執行順序更加能夠被理解。我們可以看到,遞歸調用保證了各種各樣的攔截類型的執行能夠井井有條。
請注意在這里,每個攔截器中的代碼的執行順序,在Action之前,攔截器的執行順序與堆棧中定義的一致;而在Action和Result之后,攔截器的執行順序與堆棧中定義的順序相反。
更多文章、技術交流、商務合作、聯系博主
微信掃碼或搜索:z360901061

微信掃一掃加我為好友
QQ號聯系: 360901061
您的支持是博主寫作最大的動力,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感覺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請用微信掃描下面二維碼支持博主2元、5元、10元、20元等您想捐的金額吧,狠狠點擊下面給點支持吧,站長非常感激您!手機微信長按不能支付解決辦法:請將微信支付二維碼保存到相冊,切換到微信,然后點擊微信右上角掃一掃功能,選擇支付二維碼完成支付。
【本文對您有幫助就好】元
